人的情緒大致分為喜、怒、哀、樂四種,「憤怒」是其中之一,若管理不善,可以造成很大的破壞力。在人際交往之中,「初則口角,繼而動武」的情況時有發生,別以為在網絡世界沒有實體接觸,因憤怒所造成的傷害就會減少。滿肚牢騷,感覺不吐不快,就在網絡上大放厥詞,實非明智之舉。此等言論只會招徠沒完沒了的爭論,沒多大建設性,就如使徒保羅叮囑提摩太所說「不可為言語爭辯,這是沒有益處的,只能敗壞聽見的人。」(提後二14) 當然,如果是認真的學術研討,在會議中彼此交流,就另作別論。
其實,聖經關於如何處理人際紛爭已有清楚的教導。
「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,你就去,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,指出他的錯來。他若聽你,你便得了你的弟兄;他若不聽,你就另外帶
以上經文不單只是處理教會紀律的重要綱領,也是調解信徒紛爭的金科玉律。當中有清楚的步驟:先是爭議雙方私下面對面溝通,指出問題所在;若解決不了,就邀請可信賴的第三者加入調解;如果事情仍是膠著,就告訴教會,由教會領袖處理;若仍是嚴重違反真理的話,就要走到最後一步:「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」,意即把嚴重違規者逐出教會,視之為未信者。這種處理方式的原則是循序漸進,先讓爭議雙方有機會私下正面地溝通,了解彼此的觀點,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,才進一步處理。如果當事人在這個階段能真誠地溝通,不但可以化解危機,彼此的關係甚至有望提升;相反,太快地將事情公開,不但會加深當事人之間的嫌隙,還會使事情複雜化,更難於處理。
遺憾的是,人往往被憤怒的情緒所控制,把這麼簡單的道理忘得一乾二淨。為何不可以在當事人面前把觀點陳明?為何在未有充分溝通下就在網絡上口誅筆伐?到底是真的發「義怒」,還是別有所圖,想藉出位言論博取人的注意?抑或想製造內部矛盾,唯恐天下不亂呢?
古語有云: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。」在這荒誕不經,真理不彰的世代,主內同道不分宗派,理應彼此勸勉,既知道那日子臨近,就更當如此,免得那惡者有機可乘!
[1] 〈情緒是甚麼?〉《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情緒健康輔導服務》http://www.ucep.org.hk/cognition/health_mood.htm (下載日期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