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書內容非常豐富,從處境神學的理論發展作為基礎,去介紹特區下基督教處境和福音派的見證,再整理香港福音派在回歸處境下的神學,最後探討如何從舊約、新約聖經中的政教關係成為今天處境的指引 。
我個人欣賞這本書在資料整理上花了很多功夫,特別在於中國宗教政策上的不同持分者在文件、法令、講話或聲明中理順其脈落。另外也重溫香港福音派牧者如楊牧谷牧師的「復和神學」,介紹當年福音派教會領袖所寫的《信念信》的源起,及其後的各宗派或機構的各種宣示信仰的文件。今日重看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覺。特別在九龍城浸信會發佈《信念信》的聚會情況又如像發生在昨天。
這書也給我一個新的認知,就是原來香港教會基因中的聖潔奮興運動之傳統,提醒我們除了在社會議題上關注道德問題外,更需要積極面對社會上的貧窮問題,在堂會事工作出真實的承擔。因此徐牧師建議香港教會此時此刻參與公共倡議時,堅持「既出世也入世」的方向,擔當官民中保的角色,謝絕一切屬世中可能的利益,教會需要避免政治參與,信徒作為公民成員以非教會名義的參政。但教會整體卻必需毋忘對貧窮人的關懷。
作者在書的第四部分中分析舊約聖經不同文體(律法、先知、智慧文學)處理政教關係原則,特別以「公平公義」兩大社會原則告誡朝野,認真關懷貧困弱勢社群是明確的核心價值。綜合新舊約而言作者重申教會要高舉的是真理的踐行在世上,常警醒主的國度不屬於這世界的特性,所以不敵視政權但也要提防被政權所同化。
近年因政見不同而產生的教會內部分化令人難過,徐牧師身在北美而心繫香港,坦誠地表述自己的意見,即或不是完全認同他的看法,但也不會影響這書的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