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古城植堂異象始自1976 年,靈泉堂決定往港島東區發展福音工作。當時教會獲悉一地產商將在太古船塢舊址發展一龐大住宅區的計劃,這名叫太古城的屋苑就成了靈泉堂植堂的目標。當時,約有三十位弟兄姊妹委身與我一起,從跑馬地遠道來到這人生路不熟的地方。

問: 你在哪年參加太古城堂的開荒植堂工作和為什麼會參與?

堅叔: 1977 年我買了太古城一個單位,但當時仍住在中大教員宿舍,直到1980 年左右才搬到夏宮閣居住。遇到住在樓上同一座的皇仁書院學長馮達謙醫生。與馮醫生吃早餐時他告訴我基泉堂將在太古城發展福音事工,邀請我參與。

探訪三十多年前參與本堂開荒工作的陳文生先生(牧師)

寫於太古域堂三十周年堂慶

三十年對一個人來説不算是短的日子,太古城堂從孕育萌芽時期(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)到今日2018 年,就人數而言,增長差不多二十倍(最初由母會基泉堂差遣30 人到太古城開荒) 期間經歷了中英的主權談判、中國大陸八九民運、九七香港主權移交、金融風暴、「沙士」(SARS)等等……

我曾跟友人打趣說:我的母會是播道會眾堂會當中,甚至是全港眾教會中最甜的教會,因為她是「太古堂」(太古糖)。

回想當年我家從九龍遷往太古城。一天,被耀星閣對上平台一道外牆上巨大的十字架吸引,即時前往查看,原來那時教會正預備開始在星輝平台聚會,我被時任傳道陳文生牧師和師母熱烈歡迎。如此,就開始我在太古城堂聚會的日子,轉眼間竟渡過三十多個年頭了。

從拜偶像轉向基督教信仰

1986 年我立志向神悔改,受洗加入教會。因深深感受到神的憐憫,自覺原是個很不配的罪人。我從前十分迷信,是個追隨拜菩薩偶像的人,後來因着要到海外工作—「行船」,幸得到篤信基督的姑姐送給我一本聖經,讓我開始認識基督教的信仰。她很關心我,知道在遠渡重洋的航海生活中,難免遭遇風浪和其他危險,因此她叮囑我要常常祈禱,仰望、讚美、感謝天上唯一的真神。

很喜歡這首詩歌:只要踏進這個家(編者按:詩歌《可愛的家》)心中就很溫暖。1987 年春,經神管教後,就踏進這個家。從此就愛上她了!這裏有不少忠心牧者和愛主的肢體,我得到餵養、教導、接納和包容。覺醒了,經歷真正重生滋味,生命不再一樣,影響了丈夫也在1990 年回轉,其他家人,也漸漸認識主,開始了慕道。感謝主!

藉着一個簡單的問題,神帶領我們走進教會:為什麼我們覺得教會的小朋友比較善良和乖巧?

「老年」,象徵是人生的最後階段。「老年」,往往給人聯想到「夕陽」,説甚麼「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。」

無可否認, 踏入晚年,身體機能開始退化,動作轉慢;兒女離巢, 開始嚐到「空巢」的滋味,從而感受到孤獨的悲哀。其實,「年齡」只是一個數字,惟獨「身體」和「心理」的健康,才是最重要。聖經也有記載:「喜樂的心是良藥,憂傷的靈使骨枯乾。」(箴17:22)如何養成樂觀的精神和正面的思維去面對人生每一階段的變化,正是我們﹣作為長者﹣要學習的功課。

近日收到堂慶徵稿啟事,喝了杯賓治,不禁勾起一些逸事,隨筆寫了幾個字,祝賀堂慶!

一個檸檬強不過一陣心酸
兩個洋葱令笑中帶出兩行眼淚
三粒話梅有效擊退三種暈浪
四隻雞髀打軟了四個牙骹
五個西瓜急降五臟的燥火
六粒珍珠安定了六神無主的寶寶
七人火煱結束了七輪冷戰
八碗夜粥與八種軟弱說分手
九客魚生比九條死線受歡迎
十支人参不及十架改變的人心

黎秀娟